第七届“TCL希望工程烛光奖计划”已经圆满落幕,共有4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乡村教师获得引领、创新、奉献三大领域的奖项。
他们坚守着三尺讲台,坚守着乡村教育最坚定的梦想。烛光为乡村教育点亮了希望,也为乡村师生们带来切实可见的改变。
1、施仁科:坚守岗位的山村小学校长
![爱的故事|用烛光点亮乡村教育的希望 爱的故事|用烛光点亮乡村教育的希望]()
施仁科,是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的一名乡村教师。
2011年,刚毕业的施仁科带着多年来的夙愿,来到了丽江市松坪乡上喇嘛小学。
“在上喇嘛教书,我们除了是老师,还是厨师、司机、修理工、搬运工。”因为学校缺老师,每个学校的老师都是身兼多职。
初来乍到,施老师就被学校的环境震惊了。学校校舍简陋不堪,墙体用泥土垒砌,经常有泥土滑落,不仅如此,教师宿舍墙体斑驳,门窗破旧,常有蛇虫鼠蚁出没,对无论学生还是教师的生活和学习都造成了很大困扰。学校环境很差,“当时水电路都不通,手机也不能用,将近七年的时间是点蜡烛度过的。”
“有一次在我们回学校的途中,因为下雨路滑,当时车就开翻了,当时是非常的危险。人差点就没了。那一刻真的很想很想离开这里。”
路途中的这些危险,也是学校留不住老师的一个原因。老师们来了一两年,就都走了。来了一批又一批,最后在通常情况下,剩下的都是施老师一个人。
![爱的故事|用烛光点亮乡村教育的希望 爱的故事|用烛光点亮乡村教育的希望]()
(上喇嘛小学破旧的教室)
“学校困难很多,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学校的校舍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对校舍的改造,我认为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为了改善学校的教育环境和师生的住宿环境,让这里的老师和孩子们都能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施老师开始了他的“探索”之旅。他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学校情况,还积极联系公益组织,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帮助。
终于,在老师与学校的不懈努力下,2012年学校得到了社会爱心组织和政府的资助,全新的教学楼和宿舍楼建设起来了!2021年学校又争取到了教体局的项目资金,将建设新的学校食堂餐厅和综合楼。将极大改善师生的就餐环境,提高师生的食品安全。师生的住宿问题也将得到彻底的解决。
![爱的故事|用烛光点亮乡村教育的希望 爱的故事|用烛光点亮乡村教育的希望]()
(上喇嘛小学全新的教学楼)
此外,在施老师的努力下,学校的校园绿化、墙壁宣传、广播台、心理咨询角等逐步建立起来,不仅让孩子们有了更优质的硬件环境,更有了更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
上喇嘛小学处于特困的少数民族地区,这里普遍存在着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时有学生辍学的问题。为此,施老师亲力亲为,把控辍保学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10年来,施老师坚持组织教师团队家访劝学,在老师们一步一步的脚印中,累计劝返辍学学生48人,为更多的孩子重燃了教育的希望。
“因为过去的条件非常的艰苦,很难留住请来的正式老师,在当地,代课教师的文化水平普遍都非常低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很难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留住老师,我们争取到中心学校领导的支持,在上喇嘛小学任教的老师能优先考虑评先评优,接着上级和公益组织又同意了联合出资给我们聘请了师范专业的老师,再加上各种政策的支持,不断有新的老师加入我们,而且都是有正式编制的在编老师。”
![爱的故事|用烛光点亮乡村教育的希望 爱的故事|用烛光点亮乡村教育的希望]()
(给孩子们上课的施仁科校长)
随着与公益组织的深入合作,上喇嘛小学的老师也有了到一线城市参观学习,跟岗培训的机会,教学水平也就一年比一年好。更高素质的老师加上优质的培训,上喇嘛小学的办学成绩看得到的在逐年提高。
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垫底的上喇嘛小学,终于成为了过去。
上喇嘛小学的办学条件在过去的十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办学规模比十年前整整大了三倍。为这一天,施老师和同事们奋斗了十年。
“但这一切还只是开始,我的路还很长,我将尽自己力量,为山区教育的发展继续努力。”
2、陈勇:小学校里的大发明家
陈勇,一名来自湖南省邵阳市的乡村教师,于2000年步入教师行业。
2019年,拥有19年教学经验的陈勇开启了另一段旅程:来到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岩口镇藕塘小学担任校长。
这所规模不大的学校身处九龙山下,教学设施十分陈旧,但这些都没有劝退陈校长,反而让他坚持的意志更加坚定了。
“我们这里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他们回到家里什么事情都得干。而且干的很好。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非常强,而且每天都有很多想法,天马行空,今天这个,明天这个,于是,我们反复斟酌,确定了这个办学理念:科技筑梦,创新成长。”科技强国,教育兴国。陈校长决定带领全校师生一起探索文化与科技的有机融合。
在创新科技教育氛围方面,陈校长成立了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先后打造了科技教育广场、科技与劳动实践基地、机器人创意编程室和科技作品实景应用与展览区。
![爱的故事|用烛光点亮乡村教育的希望 爱的故事|用烛光点亮乡村教育的希望]()
在创新“实践教育”课堂方面,陈校长坚持“科技教育进课堂”,带领孩子们在课堂上建造多样型的无土栽培池,设计制作了许多科技作品。其中,《大型公厕红外线智控冲水器》还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授权。
![爱的故事|用烛光点亮乡村教育的希望 爱的故事|用烛光点亮乡村教育的希望]()
(陈勇校长带领孩子在学校的无土栽培池开展科技活动)
![爱的故事|用烛光点亮乡村教育的希望 爱的故事|用烛光点亮乡村教育的希望]()
(获得国家专利的《大型公厕红外线智控冲水器》)
在创新课外文化方面,陈校长带领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传承文化和科技创新活动。其中,舂糍粑创新比赛被湖南省邵阳市电视台和隆回县电视台公开报道,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爱的故事|用烛光点亮乡村教育的希望 爱的故事|用烛光点亮乡村教育的希望]()
(舂糍粑创新比赛获得湖南省邵阳市电视台和隆回县电视台公开报道)
在谈到这些科技创新的小活动对孩子们的帮助的时候,陈校长说:“我们开展这样的科技创新活动,关联最大的就是数学课,例如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后,将孩子们带出教室,去测量不同形状菜地的尺寸,计算他们的面积,巩固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
当我们完成一些小发明作品之后,比如这个自动冲水器,回到数学课上,老师又给他出一个应用题,让孩子们计算这个冲水器的容积。计算这个冲水器,一年当中能节省多少水和水费。孩子们刷刷刷刷一算,哇,一年可以节省两千多块钱。
我们开展这样的科技创新活动,对语文课最大的帮助就是写作文,因为孩子们通过小发明做无土栽培池,开展无土栽培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写起作文来,就特别的有话说,因为都是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情,写的特别生动。”
陈校长把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案例,联合其他兄弟学校,编成了一本校本教材,为的就是想让更多的孩子们,都能体验这么有意思的课堂。
“有留守儿童的家庭,其实都不容易,孩子们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少了很多快乐。所以在学校里,我们就要给孩子们准备更多的惊喜和快乐。
未来,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带领孩子们,在创新与思考的课堂里,享受学习的快乐。在往后的书海里,扬帆远航。”
科学无国界,创新无止境。陈校长用创新为乡村的孩子插上了梦想的翅膀,引领他们在创新中探索世界,在创新中快乐成长!
3、王建元:一师一生一校
王建元,来自湖北省黄冈市,于1981 年以全村第一名的成绩过招聘考试,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1981年我们所在的村正好在招民办教师。后来通过了招聘考试,我就当上了民办教师。参加工作以后,我带的学生,每一次都考第一名,我也获得了很多很多荣誉。”
谁想到,教师这一行,他这一干就是40年。
时间回到2004 年,王老师来到了红安县高桥镇独山寨小学任教。由于城镇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孩子离开了村落,这里的学生数量急剧下降,老师们逐步调离。直到2017 年秋季,这里就只剩下王老师一名教师,一个教学班,一名学生。
![爱的故事|用烛光点亮乡村教育的希望 爱的故事|用烛光点亮乡村教育的希望]()
(王建元老师带领学校唯一的一名学生升国旗)
然而,这唯一的学生还患有严重的自闭症,在人数多的大型学校中,他很难适应与多数孩子共同学习的环境。
当王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本可以去条件更好的学校工作的他,毅然选择留了下来。
![爱的故事|用烛光点亮乡村教育的希望 爱的故事|用烛光点亮乡村教育的希望]()
(王建元老师为学校唯一的一名学生授课)
“因为城镇化建设,学生就越来越少了,从开始的两百多,到一百多,几十个,到2017年秋季,我们这个学校就只剩下我一个老师还有一个学生。
上级主管部门到学校,看到只有一个学生,要考虑把这个学校撤掉,这个学生,主要他有自闭症,他不能适应人多的环境,只能在人少的学习环境里,才能够正常的学习。他的家长为这个孩子的病情到处去求医问药,想了很多办法,都没能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就打听到我们这个学校学生少,所以他的家长就说把孩子送到这里来试试。后来到这里一试,孩子居然适应了,正常的学习了。家长很高兴,就送来了。
由于我知道这个孩子的情况,一但学校撤了,孩子就没地方上学了。当时我跟领导说,还是留下来吧。我一直做到退休,把这个孩子送到小学毕业。这个特殊的学校就这样保留下来了。”
为了帮助这个孩子能顺利完成小学学业,王老师将他视为已出,课内教他知识、与他交流,课外陪他玩、陪他笑、陪他活动。
![爱的故事|用烛光点亮乡村教育的希望 爱的故事|用烛光点亮乡村教育的希望]()
(王建元老师陪孩子玩篮球)
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发展,王老师还购买了大量关于自闭症和幼儿心理学的书籍,自己学习和钻研,不断探索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而这些努力都让孩子的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2020年,王老师联系到了儿童心理学专家的爱心人士,在专家的帮助下共同为孩子探索更有效的教育模式和成长环境。
“明年我们独山寨小学,要为这个孩子过完最后一个六一儿童节,办完最后一个小学生运动会,而我,也将用我的毕生精力,上完人生最后一堂课,和这个学校一起退休。”
在中国教育最基层的岗位上,在每一个祖国的角落里,都有千千万万个像施仁科、陈勇、王建元这样的优秀教师们在默默坚守着乡村教育的阵地。
他们是乡村教育发展的主力军,
他们是无私奉献的筑梦人。
他们如同春风,
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注入活力,
他们如同烛光,
为乡村振兴的推动带来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