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川东
来自全国56个民族的一批中青年干部,最近首次会聚上海、香港,经过19天的学习、考察和交流,拓展眼界,增长知识,转变观念,更增进了与沪港两地各界的相互了解和民族情谊。
![民族干部聚沪港 民族干部聚沪港]()
这是一次难得的民族干部的大聚会:他们分别来自中国56个民族,均为少数民族地区中青年领导干部,这些各民族的优秀代表,会聚沪、港两地,认真取经,潜心“充电”,同时展示了良好的整体素质,受到沪港有关各方的好评。
5月8日至26日,由国家民委、国家外国专家局、全国展望计划办公室共同策划组织的“全国民族干部综合经济管理研讨班”在上海、香港两地举行。据悉,这是我国首次汇集全国56个民族的代表参加跨境培训。日前,记者采访了培训团团长、国家民委人事司助理巡视员张湘冀。
跨境培训 形式新颖
谈起不久前结束的研讨班活动,张湘冀仍沉浸在兴奋的回忆中。她说,举办此次研讨班,旨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素质,努力培养“学习型、创造型、实干型”的民族干部,促进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及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这是全国所有56个民族的干部首次集中参加跨境培训,由于创意新颖、意义重大而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尤其是上海、香港两地的积极支持,上海浦东新区政府和香港行政与公务员研修基金对这项活动给予大力资助。
她介绍,全国17个省、自治区、市认真推荐、选派了代表56个民族的61名学员,他们大部分是处级党政领导干部,其中司局级干部2人,女干部14人;学员均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平均年龄44岁。“学员中许多人是第一次到沪港学习考察,大家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充分准备,认真研讨,学风踏实,展现了当代民族干部的风采。”
5月9日至18日,研讨班首先在上海浦东新区党校开课。在上海期间,研讨班邀请当地大学教授、政府官员、企业经理等,以经济管理为主线,开设了《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WTO与服务贸易》、《企业发展与东西部合作》、《民族工作形势与任务》等8场专题讲座,并考察了上海宝钢集团、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浦东高桥镇和江苏昆山开发区。
通过学习和考察,学员们亲眼目睹上海火热的现代化建设场面,感受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他们强烈感受到,加快发展是西部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时不我待,必须更新观念,抢抓机遇,主动出击,千方百计地发展自己。
5月19日至26日,研讨班移师香港大学柏立基学院,培训注重实例研讨与交流,邀请香港特首特别顾问叶国华、香港经济日报社长石镜泉、凤凰卫视主播曹景行等知名人士分别作了《香港的使命和社会发展趋势》、《香港的经济展望与内地合作前景》、《两岸三边合作与亚太关系》等7个专题演讲,并快节奏地考察访问了香港贸易发展局、生产力促进局、保良局、廉政公署、突破青年村及金利来集团、恒丰金业集团、亚洲电视等15家单位。在学习考察中,香港高度发达的服务业,“小政府,大服务”的经济体制模式,给学员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表示,这对民族地区转变政府职能不无借鉴意义。
交流提升 增进了解
为了取得最佳培训效果,此次研讨班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授受方式,而增加了更多的交流互动内容。张湘冀说,研讨班紧紧围绕“在学习中提升”这根主线,着重突出了“四个互动”,即:东部干部与西部干部交流互动;课堂教学与实地考察互动;理论学习与经验分享互动;学习培训与推进合作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更多采取随机出题、提问答疑的方式进行交流。香港方面负责人、原特首中央政策组成员谭兆璋,香港保良局总理、展望计划执行总干事邵律还精心策划,充分利用午餐、晚餐时间,每天举行主题餐会及“学习成果分享巴士研讨会”。学员们反映,短短19天,大容量、高层次的专题讲座和考察交流活动,使他们广泛接触了沪港两地各界、各阶层的代表,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拓展了思维,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关方面也从中发现了一批人才,如贵州省委办公厅综合处副处长、苗族干部明卫华在讨论交流中展示出自己的才华,香港《亚洲周刊》已聘请他为特约撰稿人,邵律先生也约请他为其主编的论文集撰稿。
在香港,学员们还参加了“民族文化公益项目”捐赠活动。在捐赠仪式上,每个学员都穿上本民族漂亮的民族服饰,戴上嵌有本民族图像的“全国56个民族拔萃汇香江”的胸卡,将56个民族学员亲笔签名的《中华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集、民族工艺品及书籍,捐赠给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中央图书馆珍藏,香港各大传媒对此争相报道。“通过这次活动,增进了香港人对内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加强了双方的交流与沟通。”本人是土家族的张湘冀说。在捐赠仪式上,香港历史博物馆总馆长丁新豹表示:“过去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少数民族很熟悉,但今天才发现不少民族以前听都没听过,以后真是要多多学习民族知识!”
借助平台 共谋发展
通过此次跨境培训,学员们普遍反映收获很大。来自贵州的明卫华说:“在沪港19日,日均三项活动,只觉昼夜皆浸泡在信息、理念、思辨之中。港人在学习上的‘见缝插针’、务求实效,尤使人印象深刻。”四川省民委经济发展处副处长、羌族干部周发成认为:“西部不是上海、香港,但只要我们像他们那样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在机制、体制、技术等创新上主动狠下功夫,开创发挥后发优势,后来居上是完全可能的。”他们纷纷表示,要借助沪、港这两个国际平台,充分拓展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空间,加强东西部的交流与合作,有效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学员们在考察研讨过程中,还带来了寻求合作的项目,与沪港两地有关方面达成多项合作意向,涉及各民族医药技术发展、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合作、民族文化传播、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在港期间,全国人大常委、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向学员们作了专题演讲。他深有感触地说:“祖国要发展,需要56个民族大团结,这是中国取得成功的动力。只有民族经济强大了,中华民族才能腾飞。”发自肺腑的声音,引起了学员们的强烈共鸣。
张湘冀说,组织民族地区人才进行跨境培训,这只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今后国家民委还将继续探索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新途径,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积极走出去,面向世界,拓展视野,学习他人先进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民族地区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年07月13日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