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郑正恕 吴长亮
2007年1月7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上海对口支援西部地区情况,其中有展望学院实施的“上海对口支援展望计划”双带(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培训班学员刀雄英的特写。实实在在帮助农民牧民移民富起来 上海对口支援进村入户授人以渔去年援助资金3.38亿元,无偿援建项目480个,培训1.57万人次。
记者近日从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获悉,上海2006年共向8个对口支援地区和云南德昂族援助资金3.38亿元,无偿援建项目480个,培训技术和管理人员近1.57万人次,三项统计均创历史新高。 据介绍,绝大部分项目和资金直接进村入户,众多贫困人口的生活面貌得以根本改变。对口支援地区的农民、牧民和移民,正切身感受着来自上海人民的浓浓情谊。 喜事不断,“刀雄英”们富起来 去年12月25日下午,上海展望发展学院收到了一份特殊礼物:两袋台湾青枣,来自遥远的云南红河州。“这是让我们分享丰收的喜悦啊!”学院执行院长严凯笑声朗朗。他透露,送枣人叫刀雄英,是2006年“上海对口支援展望计划”培训班学员。该计划由上海市政府出资,展望学院具体运作。 刀雄英承包了40亩地,全部种植台湾青枣,2006年收入超过10万元。而此前,这位不到40岁的傣族妇女的生计和当地老百姓并无二致,“全部家当加起来,不抵一条红塔山”。刀雄英说,正是对口支援,使她富起来了,现在她要带领村民们一起奔小康。 和刀雄英一样,在过去的2006年,上海对口支援地区的农民、牧民和移民们的生活都发生了喜人变化。去年12月3日,新疆阿克苏柯坪县牧民热斯坦木•买买提喜气洋洋地搬进了新家———一栋“前有院,后有圈,中间夹有小庭院”的抗震安居房。老人家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住了大半辈子土房,没想到人老了,还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党的扶贫政策亚克西啊!”在德宏州的上帮村里,清水哗哗从自来水管里喷涌而出,一位刚搬入新居的德昂族妇女正在精心洗梳着她乌黑的长发。“帮”在德昂族语言里,有“村落”的意思。乡长激动地说,上帮村,是上海真心帮扶的村啊。 同样也在2006年,重庆万州移民顾宁馨一家的生活焕然一新。老顾的儿子原本待业在家,通过对口渠道,已在上海一家服装企业站稳了脚跟。“走出一人,养活全家”。儿子去年国庆节寄回了第一份工资1200元;而老顾的妻子也在上海援建的万州移民就业基地上班了。一家三口开心呀!夫妻俩好几回给上海帮扶干部打电话,连声道谢。 重心下移,实惠直达老百姓 受援地区老百姓生活有出路,折射出上海对口支援的新思路。 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对口支援处负责人表示,相对于前几年,去年的工作更实在,援助重心正在下移,项目和资金进村入户,让对口支援地区的老百姓直接从中受益。 这种变化表现在西藏,就是援藏干部经常挂在嘴边的"普惠制"。据介绍,前些年上海在日喀则援建了医院、学校、广场等大批市政公共设施,公益性强一些。现在,覆盖农牧户3217个、将使15902人直接受益的"安康工程"全面推开,总投入4000多万元。 产业空心化和移民就业难题,一直是困扰三峡库区的"心病"。在重庆万州,上海投资3000万元援建了万州移民就业基地。万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李世民说,这如同筑巢引凤,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截至目前,该基地已经引到3亿多元外来投资,安置移民3000多人。 在云南,使贫困农民直接受益的项目资金,占到了援助资金总量的80%。去年,上海在云南四个州(市)加大了"白玉兰扶贫开发重点村"的推进力度。有关负责人说,原来推行"7+8"模式,一个村直接提供援助资金7万元,再加上8万元的贷款;现在则按照户均1万元的标准进行援助,一个自然村的投入超过50万元,重点改善当地基本的生产、生活、医疗和教育条件,推动产业发展。 新疆阿克苏地处地震多发带,因此房子是当地农牧民的头等大事。上海援建的1800户抗震安居房,已有371户抢在去年年底前竣工,剩下的将在今年内全部建成。 授人以渔,不拘一格出能人 如何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造血"功能,是对口支援工作必须面对的一道槛。上海解决这一难题的切入点,就是以"人"为本,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服务。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农村致富带头人专题培训。去年"上海对口支援展望计划"8期培训全部完成,来自八个对口支援地区的305名各类人员参加了培训。其中乡村"双带"(带头致富、带领他人致富)能人专题培训占到6期,县(处)党政领导培训班只有2期。由此,一大批先富起来的"刀雄英"开始发挥带头作用。 直接面向农民的就业培训也是一个亮点。去年上海启动了对口帮扶德昂族项目,第一步就是在当地建立农村人才培训学校、青年就业培训基地。目前,首批培训的30名德昂族青壮年已结业,部分学员赴昆明、瑞丽、陇川等地转移就业;云南省文山上海劳动技能培训中心自去年8月投入使用以来,迄今7期共培养了298位技术农民工。他们在省外务工不到半年,就在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广受好评,供不应求。而以前,文山输出的农民工连10%都留不住。 只有让当地的老百姓能自己挣到钱,这才真正形成了"造血"功能。据有关负责人透露,对口支援地区都将陆续设立类似的就业培训中心。